第95章 圣君在朝 (第2/2页)
王观虽然不懂董昭什么意思,还是点头应下,自己又搬了个椅子坐到董昭身侧。
“董公请说,属下洗耳恭听。”
董昭捋须道:“所谓政争,争来争去,争得就是陛下的心意。圣明天子在朝,与桓、灵那般的昏庸天子在朝,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争法。”
王观接话道:“当今乃是圣天子在朝。”
董昭颔首:“灵帝之时,老夫就已经举孝廉为官了。四十年前,老夫当时还在河北,就被袁绍任命为钜鹿太守。世事争端,老夫看过太多太多了。”
“昏庸天子当朝,想要政争,就要媚上恩下,结党营私。”董昭朝王观瞥了一眼:“你别纳闷,就算是名臣贤臣,也少不得弄这些手段保存有用之身的。”
王观小声应道:“还是要看世道的。”
董昭继续说道:“而当下乃是圣明天子,要争的就是圣意,构陷罪名这种手段是用不上的。臣子孰轻孰重,陛下心中自会有杆秤来算。老夫要与黄权相争,明面上只能用这种办法。”
明面上?那暗地里呢?王观认真听着,却并未问出口。
董昭没说,王观也没问。不过此前提起的心,这下终于安稳了些。
虽然这封上表可能导致的结果,比直接弹劾黄权可能还大。但总归是没直接弹劾,那在表面上就好遮掩一些。
至于黄权会怎么样,谁又关心呢?
……
边地的传讯确实慢了些,可在洛阳左近的中原地带传递起消息来,却是畅通无阻。
虽然路上时常能遇到大雨淋身,却也只拖延了一天多的时间。
八月十六日晚,位于襄阳的赵俨收到了洛阳董昭的来信。
如同扬州一般,荆州也是位于大魏边界的一州。只不过从观感上来说,大魏在荆州占据的地盘更多一些。除了襄阳郡之外,还有北面的南阳郡、西边的南乡郡和东三郡,以及东面的小半个江夏郡,共计六个半郡。比仅存庐江郡和半个淮南郡的扬州要体面得多。
当今的荆州刺史毌丘兴上任后,州治也从南阳郡的宛城,奉命迁到了汉水南边的襄阳城,算得上是‘都督守边’、‘刺史守边’了。
赵俨将手旁的书信放下,抬眼看了看堂中众人:“董公和卫仆射去请皇命了,眼下又如何说?谁去江夏?”
夏侯儒叹了一声:“赵公莫要烦忧了,既然朝廷没有分派,就由我去一趟江夏吧。好歹也是平南将军,虽说赶不上后将军的位阶,想必也够了。”
赵俨眯眼想了几瞬:“江夏处不能缺人,襄阳也不能缺。你若去了,襄阳该做何论?”
“不是有赵公在襄阳吗?”夏侯儒道:“有赵公在此,其余牛金、逯式、申耽等人均是宿将,想必无妨。江夏兵多,如若赵公不能去,还是由我去吧。”
“唉。”赵俨叹了一声:“那还是俊林去吧,老夫就在襄阳这里,等待朝廷下一步的分派吧。”
夏侯儒道:“自太和元年开始,朝廷就不断从荆州往雍凉抽兵。牵将军驻守长安之时,当时陈司徒还在任上,就从荆州抽了八千兵。太和二年朝廷派我率军西援,又带了一万兵走。临回之时,我几次欲向大将军要兵,却都被挡了回来,只得空手而还。”
“去年大将军还了荆州八千兵,算上此前荆州的两万两千外军,以及两万州郡兵,这才勉强凑到五万的兵力。可这五万兵力之中,后将军所在的江夏一处,就屯兵两万五千,占到了荆州一半。”
赵俨道:“那就去吧,明日就动身,不要再耽搁了。走陆路去江夏,不要坐船,俊林是重将,汉水上行船并不安全。”
夏侯儒点头:“走陆路的话,从樊城至蔡阳,然后经安昌、随县,急行三日可至安陆。只不过最近多雨,道路估计会有些难行。”
赵俨闻言将手中文书放下,而后起身缓步走到的门外,伸手在不断坠着雨滴的屋檐下接了一下,不过几瞬,雨水就流满了整个手心,还有许多水珠迸溅而出。
“看看这场大雨,俊林想起什么来了吗?”
夏侯儒也随之站在了赵俨的身侧,叹道:“就算能想起什么来,我等还能在此做什么呢?赵公,陛下现在回邺城了吗?”
“董公信中说,陛下此时应该从辽东回返了。但辽东路远,到了哪里我又如何得知?”赵俨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荆州不比扬州、雍凉,除了俊林一人,哪里还有统兵大将可派呢?”
“好好安抚一下文聘,老夫再上表将他儿子文岱表为偏将军,毕竟是国家老臣了。若有变故,及时发信给我。”
“是,我知晓了。”夏侯儒应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