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引力飞行器疑似再度升空!》 (第1/2页)
引力飞行器,综合性能测试大获成功。
老师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兴奋和激动,他们讨论着测试过程,说着技术的高端和先进,谈着航天航空领域的技术革新,等等。
实际上,测试过程,可以说已经出乎意料,
孟志林团队的研发任务,是把氢弹电池和引力技术结合在一起,测试所验证的也是两者结合的技术,而不是做什么高端飞行测试。
测试过程,不需要有多么惊艳的画面,多么震撼人心的场面,只要飞行器可以正常起降,正常飞行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飞行本身和引力技术以及能源装置无关。
飞行测试验证的是氢弹电池、引力技术相结合的性能,也就是验证氢弹电池可以供应开启引力技术,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团队所做的飞行测试,已经大大超出了基本要求。
不少人都在说着,“我来之前还以为只能正常起降,没想到真正可以飞行了。”
“这样的飞行还是有些冒险的,连外形都没有,速度快一些,可是要损坏设备的。”
“不过成功了,也就不能说什么了,孟志林做的还是很好的。”
“我估计,大概率还是张硕院士的工作,听说好多工作都要听张硕院士的。”
“说起张硕院士,真是上天的恩赐啊……”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已经了不起到无法形容了。”
“反正成功了,很好啊,以后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逻辑,真是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了!”
“有了技术基础以后,可应用的方向就太多了……”
一大群人都去了会议室。
老师们亲自主持总结性会议,但并不是总结技术,而是肯定研发团队的工作。
第一个被肯定的就是张建新三人组,他们全程操纵飞行器的起降、飞行,承受着其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全程能不失误的完成任务就很了不起。
下一个被肯定的就是孟志林,他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
即便很多人说张硕的功劳更大,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孟志林还是做了不少工作。
后续又有好多研究人员的工作被肯定,会议进行到后来也失去了严肃,老师分别和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员交谈,并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
高级老师还宣布要给每一个参与研发的人员记上一功。
这可就很重要了。
记功,会成为个人履历上重重的一笔,未来升迁、申请项目,又或者是做其他研究,申请或参与都容易很多。
功劳还要记在个人档案上,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荣誉。
像是孟志林,对记功的好处就更大了,他是项目的负责人,几个功劳记下来,到退休以后,也许还能混个勋章。
整个团队唯一没有受到直接性嘉奖的就只有张硕,大概是因为他的功劳,根本不需要用嘉奖来肯定。
张硕一直和老师们坐在一起,他们聊着引力飞行器的研发工作,聊着后续技术的应用问题,主要针对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领域,最优先的当然是军用研究,也就是制造军用的引力飞行器。
“第一台肯定是要建军用的,性能要好,设计相对要完善,要有高端的雷达体系,还要挂弹……”
有老师说道,“第一台也很重要,可能会成为未来技术应用的标准,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你们航空的研究上,一定要重视……”
他是对航空领域的几个专家说的,其中还有个著名的战斗机设计师。
在谈着技术、外形等问题时,有老师还问起了张硕。
张硕也简单说了一下看法,“技术上来说,起飞,或者说,向上飞行,其实不一定要用电动机,强引力更好一些。”
“我们能制造的引力场,强度超过1.1倍地球引力,本身就可以让飞行机起飞。”
“现在的飞行器是为了稳定,平衡了地球引力的关系。”
“如果以引力技术本身带动向上飞行,就不会受到空气密度的限制,也就是飞行高度没有限制,别说超过3万米,只要情况允许,超过10万米也没有问题。”
几个航空专家听了顿时眼前一亮。
航空领域来说,飞行高度是个重大问题,各类飞行器来说,飞的越高越安全、优势也越大。
一些预警机、侦察机,飞行高度本身就是安全保证之一。
一般战斗机装载的对空武器,作战高度都在3万米以下,甚至说,超过2万5千米,就很难再对目标造成威胁。
若是飞行高度没有限制,优势实在太大了。
张硕继续说道,“我认为动力系统,应该采用灵活的引力技术,再配合大功率的电动机就足够了。”
“灵活的引力技术,也就是引力的方向是可变的。”
“这方面,有设计就可以,技术上也并不复杂,从技术逻辑上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就是大功率的电动机,也就是扇叶带动,低空时就会更加灵活。”
他说完了动力技术,又说起了飞行器的设计上,“整个飞行器可以设计成一个竖立的椭球,中心位置再加上一个大圆环。”
“大圆环,也就是引力制造装置,氢弹电池位于椭球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是载人舱室和其他设备,包括雷达系统、载人所需的设备,等等。”
“这样的设计有一个好处是,飞行器会更灵活。”
“把大功率的电动机安装在最下方,可以利用让飞行器倾斜的方式,再配合引力场方向变化,来让飞行器横向加速,又或者是转向。”
“当然,也有缺点,这样的设计,对平衡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要求高……”
在张硕讲解的过程中,好几个航空体系的人员都已经做起了记录,尤其是战斗机设计专家沈福林,更是记下了一句话,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主动提问。
沈福林想的很明白,他是飞机设计专家,放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但有了引力飞行器以后,航空航天的技术逻辑改变了。
技术逻辑改变,造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他的主要研究是设计战斗机、运输机,问题在于,以后也许不再需求新型战斗机、运输机。
这样一来,他就处在了‘半失业’的状态。
要么就是在飞机设计所混到退休,要要么就是重新学习,理解新的技术、理解技术革新内容,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需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