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大神书库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364不用靠一条腿走路

364不用靠一条腿走路

  364不用靠一条腿走路 (第1/2页)
  
  按照结果论而言,大家都看见永乐帝派郑和下一趟西洋所赚来的利润。
  
  现在朱元璋的问话,就显得稍微有些不合时宜。
  
  故而没有人回答他。
  
  当然这主要朱元璋的理念不同,他首先是要建立自然经济,所以商品经济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此时的明初与宋元对比一下就很清楚的展现出来弱势了。
  
  连元朝的商税一年折银还在四百五十万两左右,而大明的商税在国家财政当中就属于无足轻重了,折算出来有二十万两就很棒了。
  
  就这还是王布犁建议提高商税,同时又有对外贸易以及向蒙古人“走私”,才稍微有些上涨。
  
  这个数据还是洪武十三年吏部统计奏报上来的,这个体量相当于北宋的百分之一。
  
  “布犁,你在这方面了解的多,与咱说一说。”
  
  王布犁吃着爆米花的动作停了停,随即笑道:
  
  “陛下,这些年的政策一直都是在鼓励种田,手工业发展其实一点也不迅速,所以对于海贸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尤其是做出来那么多的玩意,大明百姓并不能收消耗掉,所以就会有所囤积,继而价格越发下降,那手工业者也赚不到钱,自然就不会继续做这些东西。
  
  从洪武到永乐之后,商业兴许增加了,朝廷在民间采购一波集体装船出去贸易,自然是能赚的盆满钵满,而百姓也能从中喝口肉汤,从事手工业的百姓会变多,如此形成正循坏。”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这番解释点点头,他觉得也该是这样。
  
  毕竟现在大明都算是摸到一点盛世的门槛,今后更加繁荣,那也是正常的现象。
  
  “朕实行海禁的政策,并不是从所谓的经济上思考的,而是因为海疆不靖,在东南海上对咱大明构成威胁的主要是两股势力,一个是被咱击溃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一个是倭寇的威胁。”
  
  朱元璋开始讲述这二人。
  
  张士诚、方国珍起初都是以泛海贩盐为业。
  
  在元末中,他们各雄踞一方,长期与朱元璋对抗。
  
  张士诚以三吴为根据地,盘踞江浙,割据势力北到山东济宁,南到浙江绍兴,西至安徽北部,东到大海,“带甲兵数十万,沃野数千里”,势力极强。
  
  方国珍盘踞浙东,势力亦相当可观。
  
  他还拥有一支颇为壮观的水军,时而陆上,时而人海,进退自如。
  
  张、方的部从大都是熟悉海上情况的沿海百姓。
  
  在张、方两支势力陆续被朱元璋攻灭以后,其余部大都逃亡海上,继续与朱明王朝为敌。
  
  对于他们的余部规模,王布犁倒是不了解。
  
  可是听着朱元璋的描述,从吴元年到洪武这么多年,这伙反明势力在环海千里的广阔海域上,有上万艘船,常常等着风潮出动。
  
  尤其是他们比大明的水军更加熟悉这片海域,经常神出鬼没的,与明军周旋,一度让朱元璋很是挠头。
  
  就因为这個不断的派人在海边巡逻,再加上他们许多人的亲戚都是海边百姓,朱元璋更是禁止他们私自出海。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余部会抢掠海边居民壮大自己,逼迫他们加入海盗这么一个职业。
  
  张汝厚、林福等人在海上自称元帅,他们东借日本诸岛悍夷为爪牙,而西南接交趾,占城等为补充,再加上内接山寇,以为腹心之患。
  
  他们在东南海上建立了许多据点,内外结合,使得大明百法难防,剿不胜剿。
  
  即使朱元璋派了徐达过去,除了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一些海防防御外,对于辽阔大海也无可奈何。
  
  直到永乐时期,这伙反贼依旧十分活跃。
  
  搞得朱棣只能下一道旨意,只要这些人肯回乡为良民,便赦免他们的罪过,不予追究,但是收效甚微。
  
  在永乐元年泉州卫捕获一些逃民送往南京,朱棣亲自审问还有多少尚未逃回大明的,那些人皆言多的很。
  
  这些顽固反明势力使得大明极为头疼,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只能被动的等着他们来,闭关是最佳的选择。
  
  反正损失的只是海边的百姓。
  
  况且苦一苦百姓又不是大明的专属用法。
  
  海上的另一个威胁是倭寇问题。
  
  元代曾两次对日用兵,都以失败告终,官方遂断绝往来。
  
  日本人为得到中国货物,在元代就不断到中国沿海进行抢劫。
  
  入明以后,为祸更烈,“四出剽掠扰濒海之民”,给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认为日本人要帮助胡惟庸夺取帝位,故十分恼火,“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为此,朱元璋经常派大员到沿海巡视,一方面追剿倭寇,一方面大规模修筑城堡。
  
  但是为了银矿这事,又听从底下臣子的劝谏,狠狠的叱责了一番来华的使者,让他们必须把这伙倭寇交出来。
  
  按照时间线是永乐初年恢复了日本的朝贡贸易资格。
  
  永乐十七年,总兵刘荣在辽东望海埚取得了剿倭的胜利。
  
  从此以后,倭寇的骚扰才大为减轻,但始终未根除。
  
  这显然也是大明推行海禁的重大原因之一。
  
  当然了王布犁显然不会说朱元璋小农意识过于严重,没有远略,只是为了防备这两种敌人,就自废武功。
  
  尤其是因为蒙元的经验,这让朱元璋感觉人一旦入了大海,就不容易受到他的控制了。
  
  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作为保守派的朱元璋还不如忽必烈开放呢。
  
  要不是王布犁建议在科举当中加入算学,朱元璋都打算把这门学问从国子监当中废掉。
  
  像祖冲之的缀术,在唐代还挺流行的,可是在大明数学衰竭,是书遂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就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他对于海外情势,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物品。
  
  他本人又很俭朴,不尚奢华,对海外的奇珍异宝也不感兴趣。
  
  有了“朝贡贸易”这个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万邦来朝”的虚荣心,又可以获得必要的海外之物,似乎没必要让私人出海贸易。
  
  天下百姓都种地,供自己役使,天下太平,于此足矣。
  
  倘若百姓纷纷出海,追求“逐末”之利,既减少了剥削对象,又难以管理,说不定还会给大明的统治造成意外的麻烦。
  
  朱元璋又是个专制思想极其强烈的帝王,这种极端的君主专制思想糅和着狭隘的小农意识,体现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就是海禁政策。
  
  “其实朕是觉得大明与宋代不同。”朱元璋悠悠的笑道:“大宋冗兵冗官冗费,财政负担加重,而疆域狭小,在农业上税收有限,不得不靠着商业来填补。
  
  反观咱大明实行军屯,规模庞大且行之有效,疆土也比大宋多上不知道多少,收来的粮食也多,士卒还能打。
  
  咱大明的官员也是比宋朝要少上不知道多少,不需要依靠海外贸易来维持税收。”
  
  “父皇说的没错。”
  
  朱标先是赞同了一句,相比于大宋,大明还是要强上许多的。
  
  纵然宋朝拥有那么多的银钱,可是他下面的百姓过的就比大明百姓好吗?
  
  “如今我大明对外贸易并不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此时贸然放弃海禁的政策,极大的可能会前功尽弃,导致那两股敌人趁机骚扰我大明海边。”
  
  朱标继续给他老子找理由:“兴许到了永乐时期,这两股势力已经全都被咱给干掉了。”
  
  听到这话的朱棣立马就喜上眉梢。
  
  他爹没解决的事情,他当了皇帝给解决了。
  
  这就说明自己当了这个皇帝是极为靠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