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冰火两重天 (第1/2页)
德军坦克的确得到了汽油,还顺便打下了一些战果。
一路上,英军还在将刚生产的坦克和火炮自敦刻尔克沿公路运送到蒙特勒伊。
于是,沿途到处都是被德军摧毁的坦克。
“惠比特犬”在英军的定义中更像是一款“步兵坦克”,用来掩护步兵前进再压制敌人步兵的坦克。
这款坦克根本不适合用于坦克战,尽管它装备有四挺机枪,但无论是哪挺机枪都很难击穿对方的装甲。
当天下午,经过5个多小时的持续推进,疲惫不堪的埃尔温少将终于带着德军第一坦克师抵达了敦刻尔克近郊。
远远看到敦刻尔克的哥特式建筑,以及正在城外紧急构筑防御工事的英军士兵,德军坦克兵们发出一阵欢呼。
胜利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只要打下敦刻尔克,士气低落的英国远征军就有可能全线崩溃!
……
各国媒体的报导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一边是俄国在东线取得大胜,第一仗就打死打伤敌人10余万,俘虏3万人,并且战果还在不断扩大。
另一边,则是德军绕过蒙特勒伊兵临敦刻尔克城下。
敦刻尔克是距英国最近的一个港口城市,从这里跨越多佛尔海峡抵达对面英国的多佛尔港只有40几公里,是英国远征军物资和兵力投送的最佳港口。
如果它被德军攻占,英军登陆法兰西的通道就会被切断,上百万英国远征军将被困在索姆河以北地区无处可逃,得不到弹药和补给的他们就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
这对英军乃至英国的全球威信,无疑会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因此,英国《泰晤士报》几乎没提俄国的胜利,那与英国无关。
它用巨大的版面刊发了德军对敦刻尔克的进攻。
配图是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德军坦克群从远处朝英军防线开来,只能依稀看到几辆坦克和炮管,近景则是英军士兵慌乱的脸庞及简陋的野战工事。
“我们没有准备,所有人都没有准备。”
“因为没人会想到德国人会从后方出现在敦刻尔克,人们以为他们已经被挡在蒙特勒伊无法动弹了。”
“但事实是德国人来了,距离敦刻尔克只有几公里远。”
“这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我们在敦刻尔克虽然有5万人,但他们大多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他们缺乏反坦克武器,也不知道如何与坦克作战。”
“许多人正在逃离敦刻尔克,船票已万金难求!”
……
法兰西《小巴黎日报》:
“我们不能坐视敦刻尔克被德军占领。”
“因为这意味着英国远征军的崩溃,如果它发生了,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内英国都无法再为法兰西提供增援和物资。”
“甚至以后都不会有!”
法兰西政客担心英国会就此退出这场战争。
诚然,英国参与这场战争不是为了法兰西,她是不愿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不管这个帝国是法兰西还是德国。
然而,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英国的崩溃甚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英国依旧会选择明哲保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