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女帝登基 (第2/2页)
蔡邕便是其中翘楚。
此人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书法精妙,在很早之前就于南宫东观的藏经阁中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被当时人誉为旷世逸才。
甚至,连这天下第一部官定教材也是由其首倡修订。
那时,都要追溯到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
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在灵帝予以批准后,蔡邕于是用朱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往后来的儒者学生们,都以此为标准经文,那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而堵塞。
同时,也正是多亏了蔡邕等人的努力,苏曜下来首开科举才不至于连个统一的教材都没有。
因此,对于此等名士大儒,即便不考虑未来攻略蔡琰的需要以及卢植的力保,苏曜也不会怠慢了他。
于是乎,蔡邕便被苏曜请到了府上,任大将军祭酒,专司文事,教育与礼仪等等。
老实说,这个官对于蔡邕来说实际上是小了。
因为董卓给的更多。
蔡邕当时被董卓强征入府,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竟然是三天之内,遍历了三台,升迁之快真是世所罕有。
而大将军祭酒不过是大将军府中幕僚一员,虽为大将军府中的要职,但与董卓给予的显赫官职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寒酸。
然而,蔡邕却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
这不止是因为他从女儿那里得知了苏曜的为人和志向,更关键的是,蔡邕很清楚,现在这朝廷到底是谁说了算话。
大将军府中随时能与苏曜见面的首席文教长官,与尚书台里那些在日后改制后沦为执行机关的尚书比,孰轻孰重绝不是明面上那点俸禄所能代表的。
蔡邕深知,自己现在所站的位置,是真正能够影响国家未来的关键所在。
大将军苏曜,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不仅武艺高强,更有着非凡的远见和智谋,他能够看清时局的变幻,抓住机遇,推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而自己紧随大将军苏曜,显然是更加有出路的事情。
尤其是,一想到不但自己,连女儿也被苏曜委以重任,蔡邕简直是夜里都能笑醒,蔡家这次真是走了大运。
为此,蔡邕在来到苏曜府上后,便频频提出建议,更被苏曜选为筹备首次科举考试的主管官员。
而这一次,改元之事上蔡邕便也大胆发言,提议初平年号以为新君改元。
“如此一来,待得日后大将军重整河山,我们亦可再改个更响亮的名号予以纪念。”
蔡邕颇为自得扶着胡须,侃侃而谈。
本来苏曜对这件事其实是无所谓的,怎么都好,商量出什么用什么,他不太讲究这些。
然而,当听到蔡邕说什么日后再改元纪念后,苏曜突然脊背冒起了一阵寒意,那是昔日课堂上被各种年号折磨的回忆:
“不妥,不妥!”
“这改元之事,我有点别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