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略目标和真实原因 (第1/2页)
“姐夫,这次咱们是只打占婆吗?”
船一出津门,前来接人的秦钟就有些跃跃欲试,暗搓搓的问起这次出兵的具体情况。
之前东海郡一战拿下倭国,难免让黑龙军有些膨胀。
再加上庞大的利益分了下去,整个东海郡都对下一次战争充满了期待。
秦钟作为黑龙军的一份子,受到军中氛围影响,自然也是如此。
这次猛子和狗子又都忙于备战,就让他这个小舅子前来接人。
在黑龙军看来,有火炮、火铳这样的利器,别说是占婆,就算是攻打大魏也如探囊取物。
只是冯一博这个黑龙王一直以来的表现来看,却铁了心,似乎甘愿做大魏的东海郡王,一心为朝廷卖命。
作为黑龙婆的弟弟,又是黑龙江的参谋,自然很多军中将领会话里话外的同他打听一些情况。
这次出来,难免也拱着秦钟打听一二。
“占婆是一定要打的,但只打占婆却也没什么油水。”
冯一博不动声色的先回了一句,见秦钟眼睛一亮,满是期待的看着他,便又道:
“所以钟哥儿,咱们的格局要大一些,这次既然出动,我们就要拿下满刺加以东,所有沿海区域,让南海彻底成为我们的内海。”
他从往来公文,还有狗子和猛子的口中,早就得知东海郡如今的情况。
东海郡如今发展蓬勃,黑龙军也是战意汹涌。
他明白,这次不动则已,一动必须带给东海郡足够的利益,免得这些下属失望。
长此以往,难免有个别人会离心离德。
尤其是在击败倭国之后,东海郡进一步奠定了海上的地位,各方面也都得以爆炸式的发展。
人口方面,在籍的就已经突破五百万,主要构成是大魏移民和归顺的生番。
也就是说,这五百万还不算俘虏的奴隶、倭国的妓馆等贱籍。
也不包括各国络绎不绝,驻扎在此的商队等流动人口。
若是这些都算上,应该有六百万以上了。
不仅如此,如今东海郡的大部分百姓还都能吃饱穿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仅凭这一点来看,如果现在有人均gdp的统计,东海郡应该是世界第一。
毕竟在籍的百姓全民吃饱穿暖,即使在相对富饶的大魏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更不用说海西那样的穷乡僻壤了。
现在海西往来的商队,都只知东海郡而不知大魏。
若非东海郡官方对海西人诸多防范,海西可能都要进行大规模移民了。
毕竟相比大魏的乡土情节,海西那边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不过,东海郡也没彻底断绝海西的移民。
在冯一博的批示下,在有相关单位同意接受的情况下,海西人也可以入籍,享受同等待遇。
也就是说,只有职业技能优异的海西人还是可以申请成为东海郡的一员。
比如各类工匠,尤其是会造船的工匠优先。
这些海西人如果移民,必须宣誓摒弃原有海西信仰,并接受安排的工作。
当然,东海郡各个部门的工资和奖金足够一大家人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学会说大魏的官话。
文化教育方面,小学扫盲已经基本普及。
学龄儿童,也就是五到十岁的识字率超过 60%。
这是因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的原因,否则识字率会更高。
中学也已经筹建完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而是需要通过考试。
东海郡的每个县城有一所中学,考上之后大概就相当于大魏的秀才,且可以到其他县城做吏员。
当然,按照现在的中学水平,肯定还达不到秀才的知识储备,但读写公文和一般的算术毫无问题。
将来全面铺开之后,教育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中学之后就是大学,在流求的新城有三所大学。
一所是文科类的,专攻传统儒家学问,也就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同时还要兼顾算学。
从此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充任教师、官员等职务。
一所是科技大学,里面包括冶炼、火器、造船、农业等诸多学科。
同样为各部门和衙门提供专业人才。
最后一所则是流求医学院。
村医已经落实到各村镇,同时还有医院在县城陆续筹建。
各地乡老踊跃捐献,县里的官员也都积极申请。
不过这些都被黑龙府直接拒绝。
为了避免医疗资源被人垄断,医院的建设必须进行统一规划。
这三所大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包分配。
东海郡现在各处的人才缺口还很大,不少中学毕业的就可以直接做官。
有了海西和科技大学的人才支撑,东海郡的科技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其他不说,仅仅水力代替人力这一项就被用到了极致。
冯一博曾经和狗子说过,人类历史上最稳定的动力都离不开水。
可惜的是,东海郡对水的利用还处于势能阶段。
对于“烧开水”这样的高端利用方式,还处于实验阶段。
即使有冯一博提出的蒸汽机大框,距离投入使用依旧需要一定时间的研发。
好在即使只利用水的势能,也已经有了初级的车床出现。
唯一可惜的是,流求地处湿热地带,一到雨季就容易产生山洪。
所以虽然水量充沛,但能稳定利用的河流却不多。
可即使如此,流求这边的生产力也非别处可比。
所以东海郡不仅是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自己也一样能生产商品。
以大魏和倭国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尤其是棉麻丝绸,纸张瓷器等,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已经行销东西方。
这些虽然大多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场战争,东海郡才彻底形成了东海的霸权,也通过这次的议和条款,让黑龙币成为整个东方认可的货币。
黑龙府获取的货币,再通过发放薪酬、奖励创新、建设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还有和购买原材料等等方式,流向东海郡,乃至整个东方。
其中自然是东海郡的百姓获利最丰!
按理说,东海郡百姓富足安居,应该知足常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