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倏忽之间,又是三天 (第1/2页)
第一场考的,是三道四书题和格律诗。
四书题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标准答案都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上。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做八股。
但对冯一博来说,这部分早已驾轻就熟。
都是先打好腹稿,再打草稿。
接下来就是字斟句酌,翻来覆去的改上十几遍。
最后定稿,用馆阁体一笔一划的誊抄在考卷之上。
格律诗也是一样,形势大于内容。
不求有多惊艳,只求表达平顺,格律一丝不差。
三天不觉而过。
出来之后,稍作喘息就又进去了。
第二场考的是五经和公文写作。
五经并非全考。
在学好四书之后,师长会带你了解五经。
之后,会根据你的意愿和特长,选一个作为本经。
这就和后世选文理分科差不多。
而且选择更多。
考试的时候,只答所治本经的问题即可。
冯一博治的是《书经》,也就是《尚书》。
选它作为本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
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
而且字数最少。
五经之中,《诗经》和《易经》都是大热门。
而《春秋》和《礼记》相对冷门。
分析之后,冯一博选了这个不偏不倚的《书经》。
虽然晦涩难懂。
但其实,只要研究好蔡沈的《书经集注》。
还有孔颖达的《尚书注疏》。
即可。
公文写作则看具体问题.
一般无非就是诏、判、表、诰等几种格式。
这一场,冯一博很快就答好了。
甚至还休息了一天,为最后一场养精蓄锐。
循环往复,又是三天。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
这一场是五道策论题,和后世的申论有一点相似。
大多都是对于时事的看法,或是对治国的理解之类。
这是三场之中,唯一表达一点自己观点的一场。
所以也是三场之中,最考验实力的一场。
冯一博拿到试卷时候,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准确的说,他有些惊到了。
五题中竟然有四道,三人曾在船上讨论过与之类似的题目。
这就相当于冯一博提前知晓题目,而且还做足了准备。
有贾雨村这样经年进士指点,又集三人的精华于一身。
他只要把三人的观点罗列一下,筛选出最精华的部分。
再引经据典,给这些观点找到理论支撑即可。
也就是说,这四道题写出来,可以超过他自身的水准。
更让他惊讶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那唯一没讨论过的题目。
问的是备倭之策。
这不是送菜吗?
他敢说,满场上千位举人,只有他真的剿过倭寇!
又是三天匆匆而过,会试终于结束。
冯一博出来之后歇了三天,才算彻底缓过来。
没办法,会试实在是个体力活。
好在这三场考试,他一场比一场发挥的好。
尤其最后一场,已经是超常发挥。
若是这样还考不中,那就真是他水平未到。
“小主人,你让我准备的东西都齐了。”
狗子在他会试这几天也都没闲着。
除了采买了几个粗使下人,还带人将都城各处热闹都逛了个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