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有点欺负人了 (第1/2页)
…
如果选亲王继承赵煦的皇位,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立长。
这种就是按年纪排序。
年纪最大的是赵佖。
可他虽说没全瞎,但视力也是极差,堂堂大宋,不可能让这样的残疾人当皇帝。
所以赵佖肯定没机会。
然后是赵佶。
原本,赵佶的机会是不小。
可之前赵佶逛青楼的事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最近,赵煦又下圣旨封了樊楼,赵佶逛青楼一事,再次上了“热搜”。
还有,赵佶竟然跑去算有没有当皇帝的命,并且泄漏了出来,也让有识之士看轻赵佶,认为赵佶空有野心,却没有成大事的城府。
总之,赵佶的名声臭了。
再往下就是赵俣了。
第二种,立近。
这不用多说,从血缘亲疏上来说,肯定是立赵似。
第三种,立贤。
那就是赵佖、赵佶、赵俣、赵似、赵偲都有机会,看他们谁比较贤德,赵俣其实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至于到底立谁不立谁,最终解释权主要归赵煦和向太后所有。
朱太妃也有点话语权,但因为她的地位和权势都不高,赵煦活着的时候,她说话还能有人听一听,要是等赵煦死了,她的话语权几乎就等于没有了。
朱太妃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才极力劝说赵煦立赵似当储君。
奈何,朱太妃性子太软,赵煦又不甘心把自家的皇位传给外人。
刘清菁的情况跟朱太妃差不多,也是赵煦活着的时候,她说话还能有人听一听,要是等赵煦死了,她的话语权也几乎等于没有了。
关键,刘清菁跟赵煦一样,不甘心把赵煦的皇位传给外人,期待医学奇迹发生,她再重新给赵煦生儿子,势要将这个皇位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
另外,章惇等宰执,还有点建议权,不过无关紧要。
至于最后到底选谁当这个新皇帝,那是以上这些位的博弈,亲王自己只有被选举权,没有选举权。
但实际上亲王内部对谁能当上这个皇帝、谁更适合当这个皇帝,其实是有共识的。
这个共识就是赵俣。
事实上,上次文德殿献计时,几位亲王之间,就已经分出胜负了,即便是还有心跟赵俣争一争的赵似,都不得不承认,赵俣比他更适合当皇帝。
至于不想争皇位,也没有资格争皇位的赵佖和赵偲,尤其是后者,真心希望赵俣能当上这个皇帝,那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一位有能力的皇帝的庇护下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了。
如今,又见赵俣跟向太后亲近到了这种地步,明显不仅适合当皇帝,更有实力竞争这个皇位,赵佖和赵偲很自觉的将C位让给了赵俣,跟赵俣说话时也像跟赵煦说话时那么客气。
赵俣推辞了一下,没推出去,就坦然地站在了C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俣也对赵佖这个老好人兄长很尊敬,对赵偲这个亲弟弟很亲热。
不难看得出来,赵俣要是真当上了这个新皇帝,赵佖和赵偲的荣华富贵肯定有保证。
轮到赵似时,赵俣一改之前的不谈论政治,而是主动说起:“今西夏欺皇兄病重,一改此前卑躬屈膝,摆出不惜一战之势;辽朝又遣使言白沟界限不明,耀兵于新城;我朝新旧两党争斗不断;朝廷财政不振,官吏俸禄、各军军饷皆拖欠日久。凡此种种,简王何以教我?”
赵似听言,虽强自镇定,但赵俣三人都能看见他的鬓角见汗了。
赵俣心想:“我是不是有点欺负人了?”
这些难题,赵煦都难以解决,甚至不能解决,自己问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怎么可能有解决的办法?
但话又说回来,不论谁继承赵煦的皇位,这都是他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而且,后两项沉疴积弊就不说了,已经这么久了,也不急于一时,可前面的难题却是刻不容缓。
关键,辽国曾两次要求重新划分边界,赵宋王朝都吃了亏。
第一次是在宋仁宗时期,宋朝保住了领土,代价却是答应每年给辽国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即由原来的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增加到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这次事件虽未直接使宋朝失去疆土,但宋朝在与辽国的关系上进一步处于弱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辽边界的政治格局。
第二次是宋神宗时期,经过博弈,宋朝失去了一小部分疆土。
这两次事件,都成了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口碑不错的宋仁宗和宋神宗的污点。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宋仁宗,还是宋神宗,当时都已经是执政中期,统治稳定,所以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政治污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