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大神书库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百零七章 响应政策,迎合大老板

第一百零七章 响应政策,迎合大老板

  第一百零七章 响应政策,迎合大老板 (第1/2页)
  
  将句容打造为大明最先进的棉纺中心?
  
  刘伯钦、赵斗北看着顾正臣,嘴角不自然地笑了笑,就连书吏林山、户房骆韶等人,也不禁纷纷摇头。
  
  郭六、沈山等人更是笑出声来,嘲笑顾正臣的不自量力。
  
  贺奉、周信、冯重等人听闻此话,一个个郁闷不已。
  
  县太爷啊,你知不知道情况,大明现在最先进的棉纺中心是松江府,那里的百姓六分棉、四分稻,正是凭借着棉纺,松江府才抗住了朝廷年年重税。
  
  句容不过一县,如何能与一府相争?
  
  顾正臣将众人神情收入眼中,背负双手,目光笃定。
  
  对于句容发展棉纺产业,顾正臣自然是做过调查与分析。
  
  虽句容本地棉花产量有限,可句容的交通条件并不算差。
  
  秦淮河源头有东、南二源,南源头是溧水城的东庐山,而东源头,则是句容城北的宝华山!
  
  顾正臣问过周茂、骆韶等人,句容境内的秦淮河又称句容河,是句容主干河道,自赤山湖向西,经杜桂、湖熟等镇通往金陵,水道通畅。
  
  有水路直通金陵只是句容优势之一,这里向北距离长江岸边,只有六十余里,至镇江七十余里,赶马车算,大致一日路程。
  
  陆运、河运都有,进点货不成问题。
  
  再了,松江府的棉纺是厉害,可还没厉害到不可超越的地步。
  
  松江府之所以棉纺强大,到底还是借助了黄道婆改进的棉纺技术,让棉纺效率大幅提升。
  
  但是,黄道婆的改良并非尽头,改良纺织技术的也不是只有一个黄道婆。
  
  无论是元朝王祯着作的《农书》记载的四锭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还是明后期《工开物》职悬花弹弓”的出现,都是纺织技术的改良成果。
  
  《工开物》这个时候还没办法找到,但顾正臣看过图纸,悬花弹弓的设计很简单,不存在技术问题,找来王祯的《农书》并不难,书坊里有,历史上的朱棣还将这本书抄到了《永乐大典》里。
  
  抛开技术方面,松江府棉纺织造,走的是家家户户,分散织造的路子,是散而多造就的强大。这种方式有其优势,不扰民,不耽误农事,但也有一个缺陷,效率不高,各类资源不集中,家户位于最底层,缺乏议价能力,被商人吃掉大头,发展八十年,城镇起来了,商业起来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松江府的繁华,是商饶繁华,不是百姓的。
  
  顾正臣相信,只要对棉纺织的扞、弹、纺、织技术作一定革新,哪怕是细微的优化,只要采取后世的工厂模式,集中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源,形成规模运作,以多劳多得去激励百姓,定能让句容的棉纺织产业发展起来。
  
  至于棉布的销售,并不需要担心。大明若不缺棉布的话,朝廷怎么可能折色棉布?
  
  棉布和粮食一样,都是硬通货。
  
  你扛着粮食去买东西,人家卖给你,你扛着一匹布买东西,人家也会卖给你。
  
  市场对棉布的需求量很大,价值相对稳定。
  
  洪武朝三十一年时间,物资还充沛不到拉低棉布价值的地步,历史上棉布降价,已经是明中期的事了。
  
  顾正臣选择棉纺织发展句容,最关键的考量还不是这些优势与可行性,而是老朱的态度。
  
  在朱元璋的观念里面,存在着对商饶狭隘认识,而这种狭隘被放大到了整个商业层面,他既希望商业可以带来利益,又不希望商人流动,即想打压江南富绅、豪门,不惜余力将这群人从根深蒂固的江南移至凤阳,又希望借助这群人去繁荣凤阳,为后续迁都做准备。
  
  这种既要你的钱财物资,又要立个牌坊的心理,多少有些人,但这是真实的朱元璋,这与他时候刻骨的经历有关,被奸商害过,所以,憎恶商人,被贪官害过,所以,屠杀贪官。
  
  顾正臣做事必须考虑老朱的性格与态度,棉纺织业是一个恰恰朱元璋能接受的商业类型,虽然棉纺织业是商业,但它本身有着太重的民生属性,何况老朱对棉纺持支持态度。
  
  响应政策,迎合大老板,才能确保棉纺“工厂”顺利建设起来,若老朱这个老板不答应,啥也没用。
  
  待众里长安静下来之后,顾正臣严肃地:“回去之后,各里长俱写一份名册,将村民之中擅长扞、弹、纺、织的百姓记下送来,尤其是家中穷困,田亩少,生活难支又有这些手艺的,特别标注,七日之后送到县衙。”
  
  完,顾正臣见众里长无事,勉励几句,做好秋收等事之后便离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